关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截至2024年三季度)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科技局发布时间:2024-11-05 16:08
字号:

2024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扣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创新主体日益凸显。一是高企科小队伍持续壮大。预计全年入库科小总数1700家以上,高企总数将超800家,均可进入全省前5;应流航源进入省科技领军培育企业行列(全省首批仅14家);格恩半导体申报安徽省独角兽(潜在)企业(全省16家)。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前完成34家亿元无研发活动企业、4家5亿元无研发机构企业清零任务;2023年度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30.95亿元,全省第10位,同比增长15.1%,全省第6;全市研发投入强度1.46%,全省第11位,增幅全省第7(较去年前进3个位次)。三是省科技奖再获新佳绩。我市拟有8项成果获得202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创历史新高。

(二)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一是科技孵化平台有新提升。金寨现代产业园“金梧桐”创业园成功备案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6家省级孵化器在孵企业232家,拟有30家符合毕业条件,同比增长30.4%。二是企业创新平台有新进展。新认定省级孵化器1家,拟认定省企业研发中心13家(已通过评审公示,待下文),备案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家。三是研发服务平台凸显新作用。编制《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行动方案》,征集可共享研发仪器设备清单369种488台仪器、原值2.81亿元,并在“皖企通”开设“公共研发仪器设备对接服务”专栏,累计使用查询服务714次。“金安经济开发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已上线运营,企业注册用户16家,录入可共享设备99台、原值超2000万元。

(三)创新成果转化加速。一是大院大所合作持续推进。六安院拥有在孵企业44家,已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高企5家;安大六安分园累计推介产业化项目14个,其中1家企业已落户高新区;“工大智谷(六安)”正式启动;二是转化平台展现新成效。举办安徽“双创汇”等创新活动4场次,累计发布科技成果101项,现场签约项目17个。安徽大市场六安市场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5项,对接成功8项,推送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21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项目41个。截至9月底,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123.48亿元,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75.87亿元,全市新增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实质性合作项目119项、金额7467.93万元。

(四)创新生态持续向好。一是强化科技人才引育。墙煌科技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达成合作意向,有望实现新规以来我市省级院士工作站备案零的突破。经省厅审核认定的首批15名“科技副总”均已正式到岗开展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达948天。二是强化财政金融扶持。制定印发《六安市科创种子基金设立方案》,填补我市初创类企业科创种子基金空白;完善市县两级科创投入稳定增长机制,1-9月全市财政科技支出6.66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为1.47%;实施金融支持科企“共同成长计划”,累计举办银企对接会4场,现场签约金额16.7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为182.11亿元,同比增长30.72%。

(五)体制改革可圈可点。一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有新进展。督促皖西学院印发《皖西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试点实施方案》、《皖西学院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办法(试行)》等赋权改革配套文件,目前皖西学院已完成2批次16项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作;并在校级科研项目中新增设2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即将正式立项。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日渐完善。出台《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工作举措的通知》,列出21项工作举措。出台《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奖补措施》,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对先进制造业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净增加额按照一定比例予以奖补;获得省科技攻坚计划重点项目2项,争取省财政资金600万元。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