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科技局发布时间:2020-11-13 16:52
字号:

发布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鲍来花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3日

摘要: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发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突出服务“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引导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市内外高校院所,积极创建了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六安市科学技术局,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六安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发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突出服务“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引导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市内外高校院所,积极创建了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7个,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9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创新链与工作站57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02个,其中贫困村农业科技专家大院88个。逐步形成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领创新、省市级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的三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网络,覆盖全市132个乡镇,涵盖各类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增强。

一、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创新平台服务效能

坚持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体制,充分发挥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效能。

完善支持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六安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制订完善了《六安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考核办法》、《六安市农业园区管理办法》、《关于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链与工作站的实施意见》、《六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管理办法》和《六安市贫困村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认定管理办法》等操作规程,为推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突出项目引领。坚持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主体重点围绕良种选育、设施农业、节粮减损、农村信息化等领域,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不断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共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4项,省以上财政资金支持5863.8万元,其中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9个,资金支持3295万元。

强化绩效管理。鼓励支持国家及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先进位,2020年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霍山农业园区分别获省绩效补助100万元、50万元,11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次,获省绩效补助130余万元。每年对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评价,通报表彰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给予奖励支持,2020年市县区共兑现绩效奖励资金335.5万元。开展年度创新能力监测与绩效评价,坚持奖优罚劣,强化动态管理,2020年共表彰了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32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14家,农业科技园区8家,同时注销了15家服务效能差、绩效评价低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二、促进成果转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对接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领域相关产业由“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向“稳数量、提质量”的集约式发展转变,加快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9年全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先后实施科技研发项目354项,其中转化科技成果318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897项,解决行业技术难题317个。金安绿色高效杂交水稻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承担了省科技重大专项“绿色优质抗逆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及产业化”项目,选育的品种“喜两优超占”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徽两优2628”等15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承担实施科研项目21项,获得省级成果9个,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17项,国审省审新品种6个,植物品种权保护5个,制定超级杂交稻地方标准1个,累计试验示范各类瓜菜、水稻等新品种2000多个,推广转化新技术40多项。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优势科教资源为技术依托,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重点围绕蔬菜、水稻、水产和现代服务业四大版块,通过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省级水生蔬菜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核心区建成4000亩高标准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开发鲜活、深加工蔬菜系列产品50多种,辐射带动全县12万亩蔬菜基地升级发展,绿色食品标准化覆盖率达85%以上,舒城县成为安徽省蔬菜产业十强县和省会合肥“大菜园”。建成绿色水稻基地2.8万亩,水稻超高产示范基地1000亩,实现百亩均产932.4公斤,推动核心区、示范区3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水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升级发展。以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为引领,发展稻渔生态种养产业,推广稻渔种养面积3万多亩,建成千亩稻渔种养基地6个。组建水稻、蔬菜等产业联合体及服务组织20多家,开展技术、生产资料、金融、电子商务等全要素服务,园区建成电商产业园2家,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网商、网店3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形成了覆盖全县的电商物流服务网络,2019年全县实现电商交易额139亿元,荣登全国农产品电商50强。园区农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开展了以草莓节、荷花节、开茶节、农民丰收节等农业主题游乐活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总收入达6.6亿元。

三、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六安绿色振兴发展

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资源优势,围绕服务“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以培养创新人才、强化技术推广、开展科技培训为重点,助力脱贫攻坚,加快绿色发展。

坚持以各类创新平台为载体,招引好、培育好、使用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放大人才聚集效应,为我市农业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支持科技特派员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创新、创业与服务,集聚龙头企业、专家大院、基地园区创新资源,形成产业技术联合体,吸纳大批创新人才共同发力。目前,全市各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共有科技特派员752人,其中吸纳外聘科技特派员176人。依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广泛吸纳技术人才和专家团队,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区,办一个培训基地,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要求,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担任20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首席专家,实现了科技人员的高位嫁接,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专家大院为载体,助力精准扶贫。结合我市脱贫攻坚实际,坚持科学配对帮扶、精准推送服务的原则,在全市88个贫困村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资源向贫困村集聚,重点开展新技术推广和新成果转化,不断促进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各类计划项目面向贫困村,支持帮扶贫困地区农业创新发展,促进脱贫攻坚战略深入实施。今年共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究与开发、中央引导地方专项以及科技扶贫示范项目36项,争取省财政资金1195万元,项目帮扶贫困村70个,直接帮扶贫困户1229户。

下一步,我们将深刻认识、全面把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安排,立足六安农业科技创新实际,按照“聚焦‘三农’发展、突出科技特色、打造创新高地”的建设定位,着眼推动全市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加快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六安绿色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不断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科技创新政策,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积极构建涵盖各类农业创新主体,覆盖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引导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各类创新平台集聚,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各类农业创新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创新创业,优先推荐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领域项目在各类创新平台研发试验、科技示范。完善政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政策、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通过创新驱动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是着力提升创新平台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大力提升平台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和一体化部署,形成系列化、标准化、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成果包,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以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

三是充分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作用。加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服务水平。着力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创业辅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农业专家大院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研究开发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业产品,着力在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转化新成果上下功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深入开展平台能力监测评价。健全考评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各类农业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监测评价研究,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突出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培育、辐射带动等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年度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制度和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年度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评价监测基础上,落实创新驱动奖励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动态管理。坚持扶优汰劣,着力强化对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对评价优秀的给予奖励支持,同时对评价较差的实行淘汰退出机制。

谢谢大家!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