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科技局发布时间:2021-02-22 10:36
字号:

 

各县区科技管理部门,局机关各科室、科创中心:

现将《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六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2月22日

 

 

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扎实做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市两会精神,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抓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科技创新追赶式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入实施“攀亲结故”工程,推动高新技术园区提档升级,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发展生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为“十四五”时期六安科技创新发展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目标

力争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20%以上,逐步缩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与全省的差距,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5%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50%以上。全年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3-5家,新增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家左右。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

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六安市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意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通过“正向激励”、“条件限制”、“评估考核”等方式,引导规上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坚持市县(区)联动,支持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特级和一级建筑业等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做好服务指导,进一步扩大企业研发投入准备金制度覆盖面。立足现有科研型事业单位,加大培育力度,提升现有科技研发机构创新效能。鼓励皖西学院等高校,围绕六安主导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数据填报质量。(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2.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精准对接四个“面向”要求,积极主动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研发课题。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核心技术需求,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着力解决一批行业共性瓶颈难题。抓住皖西学院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和市属高校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重要契机,引导支持市域高校把自身创建、研发活动和服务地方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催生形成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持事业类有科研能力的单位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以三甲医院为主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精选课题,引导业务骨干集中精力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3. 加强绿色技术和民生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聚焦大气、水、土壤及固废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支持环保装备及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成果转化,加强绿色栽培和健康养殖技术攻关,助力六安绿色发展。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等社会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围绕西山药库区域道地中药材良种选育、生态种植、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加强新冠病毒检测科研技术攻关,不断提高新冠病毒检测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支撑作用。(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二)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4. 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摸排、重点培育,建立高企培育“梯次队伍”,重点在规上企业、重点项目、新设立企业中遴选高企培育企业,列出培育帮扶计划,加快企业“小升高”步伐,力争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80家以上,入库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对照高企认定标准,强化上门服务,对当年到期高企和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精准辅导,对往年未通过认定的企业进行会诊把脉,找差距、补短板,着力提升高企认定通过率。(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

5.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加大现有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品质、创品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经开区、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坚持扩容提质,争取形成产业特色更鲜明、创新驱动能力更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经信、统计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对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畴的规上工业企业,及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做到应统尽统。(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

(三)实施“攀亲结故”工程,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6.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发挥我市在“一圈五区”发展布局中的比较优势,抓住长三角产业加速转移的有利机遇,在新能源、航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与沪苏浙关联产业开展科技合作。加强与合肥市在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领域的科技合作,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关系。进一步推深做实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战略合作,聚焦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建设,面向安徽省内高校院所新引进优质创新创业团队项目8个以上,联合本地企业建设有影响力的实验室5家左右。发挥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六安双创中心孵化作用,新引进项目10个、培养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力争2021年认定为省级孵化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7. 集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安徽工研院六安院与市(区)招商部门联手招商、招才,复制推广六安院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引才模式,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业项目+支持政策”的方式,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系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引进一批行业前沿人才。及早谋划,主动作为,对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申报条件,做好2021年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培育指导工作。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及其团队高端智力资源集聚效应,鼓励我市现有院士工作站以及与院士团队密切合作的龙头企业,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纽带,加快科技协同创新。适应新时期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新要求,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吸引院士建站的推进力度。落实企业降低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成本奖励政策,帮助企业增效益降成本,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对外合作和科技人才管理科)

8.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各县区与高校院所共建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形成和转化,提升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落实省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现有科技中介服务的服务效能。围绕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大力推动本地企业积极吸纳转化市外先进技术成果,借力化解企业创新发展技术难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技术合同登记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抓手,启动各县区技术合同登记点,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做好技术合同归集,做到技术交易合同应登尽登,相关数据应统尽统。借鉴裕科基金在“双招双引”中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各县区设立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争取更多资金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人才、项目、产业迈向“高精尖”。(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9.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推动对外交流“走出去”,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战略需求,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对接会等渠道,以联合开展项目合作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加快引才引智基地建设,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园区等主体,建立常态化引才引智机制,围绕战略科技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社会与生态建设、农业与乡村振兴四种类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鼓励高校院所、重点龙头企业靶向引进国外高端人才,落实好省外专实施工作。探索建立研发在海外、成果转化基地在六安的新“飞地”模式,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合办或收购研发机构。(对外合作和科技人才管理科)

(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高新技术园区扩容升级

10. 积极创建高新技术园区。对标国家高新区创建要求,紧扣时间节点,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创建工作流程,尽早完成六安高新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申报材料的编写和上报工作。坚持“以升促建”原则,着力做好园区创新链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创新平台建设等补短板工作,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做好六安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的业务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谋划布局,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园区,加快园区软硬件升级,适时申报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

11. 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打造六安农业创新高地,坚持“以评促建”,推进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扩容、体制完善、形象建设和机制创新,力争通过科技部评估。加快霍山、金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步伐,推动霍山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石斛产业提档升级,争取通过省科技厅验收;推动金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功能。力争全年新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2家。(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五)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孵化平台提质增效

12.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应流集团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其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争取在定期评估中获得良好档次。引导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建设省“一室一中心”分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力争新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加强对已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的跟踪问效。巩固拓展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注重多领域选派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拓展。开展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和农业科技科技专家大院绩效评价,奖优汰劣;新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乡村振兴。(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13. 加强孵化载体建设。鼓励引导开发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重点支持开发园区培育新建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提高孵化平台专业化服务能力。指导六安大学科技园、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围绕“提质增效”,建立孵化平台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孵化平台年度绩效评价和复审工作,聚焦在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授权知识产权数等核心指标,严格标准,优胜劣汰,对绩效评价不合格和复审不合格的平台取消相关资格。(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

(六)强化创新政策落实,推动创新发展生态持续优化

14. 认真做好“十四五”创新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围绕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科学研判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准确把握我市科技发展现状,依据《中共六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接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纲要编制要点和方向,聚焦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短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科学谋划“十四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完成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把科技发展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建设计划和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15. 推动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围绕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内容举办专题培训班,深入开展“四送一服”走访活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知晓度。围绕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活动规律和需求,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政策落实服务工作,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县区科技创新资金足额按时落实到位。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撬动效应,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争取省厅支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16. 加强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中的科研诚信管理,加强宣传培训,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过程中,注重对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等开展科研诚信审核,对严重失信的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淘汰机制,提升科技项目评审水平。全面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要求,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17. 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领域“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编制市科技局权责清单,推动省、市、县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深化政务公开,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用,有效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强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加强项目经费执行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依法行政,提高政务大厅“窗口”服务水平,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办公室)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机关服务效能不断增强

18.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民主(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等党内生活制度,开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局党总支委员会)

19. 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开展以“四看四促”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受警醒、知敬畏、明底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完善全方位监管体系,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学习。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局党总支委员会)

20. 强化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实施细则,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迎难而上。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严控发文、办会数量,规范督查考核工作,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化对县区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和推进。扎实做好文明创建、统一战线、依法行政、社会综治、法治宣传、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双拥创建、政务公开、电子政务、机关保密、档案管理、老干部、关工委、工会等各项工作。(办公室,对外合作和科技人才管理科)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