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科技工作要点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市科技局发布时间:2022-04-11 16:09
字号: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全面推进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一年。为扎实做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总体部署安排,特制定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与省、市两会精神,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突出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强化高端智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生态,以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主要目标

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增长15%左右;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包括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增长50%以上全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研发投入

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坚持市县(区)联动,持续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指导,用足用好引导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种子变果子行动,不断推动规上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扩大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准备金制度覆盖面,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研发费用归集制度,做到应统尽统,提升研发投入统计数据填报质量。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聚焦5+1”产业布局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核心技术需求,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一批行业共性瓶颈难题。组织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企业基础研究生力军作用,强化协同联动,遴选一批致力于解决我市产业发展瓶颈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予以支持。积极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左右。

(二)深化院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沪苏浙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实施攀亲结故工程,巩固深化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关系,切实发挥安徽工研院六安院育苗移栽功能;积极争取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在我市创办分支机构研究院。紧紧抓住王祥亮博士团队入驻六安的有利契机,力争全息地球工程技术(安徽)创新中心落户六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支持引导企业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纽带,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搭建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难题。

4.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积极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推进与安徽创新馆(安徽科技大市场)合作相关事宜。做好省科学技术奖申报辅导工作,支持相关申报单位遴选先进科技项目,推荐优秀科技成果。畅通科技成果对接渠道,开展四送一服科技要素集中对接活动2进一步发挥裕科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子基金作用,鼓励支持各县区设置创新投资基金,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前端延伸。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参与省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职业资格培训。高度重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主动靠前上门服务,挖掘企业技术交易合同登记潜力,做到应登尽登、应统尽统。

(三)发挥科创引领作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5.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工作,不断壮大源头活水,增加高企后备力量。对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重点在规上企业、重点项目、新设立企业中,开展全面摸排、精准辅导重点培育,建立高企培育的梯次队伍,挖潜力、保存量、提增量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家以上。坚持扩增量,提质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与经信、统计部门的沟通协作,不断充实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库。充分发挥经开区、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坚持扩容提质,争取形成产业特色更鲜明、创新驱动能力更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以上。

6.推动“双招双引”工作。聚焦“5+1”产业领域,推动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健全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闭环运行、扁平高效工作体系,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招引专班“一盘棋”工作格局。分别制订市级“双招双引”工作方案,根据各县区产业现状,大力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产业开展补链延链强链,构建创新科技和发展产业协同推进的格局。筹建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支持中国声谷舒城声光电产业园、六安智谷产业园招引项目落地生效。扎实做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工作。

7.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充实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到1400名左右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引导立足当地主导和特色优势产业,组建科技特派团,有序推进“一县一团、一团一业”。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进六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指导裕安、叶集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舒城县积极争创省级创新型县,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两强一增”行动,鼓励支持涉农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1-2家,积极开展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示范。

8.加强绿色技术和民生科技创新。引导相关企业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围绕“双碳”目标要求,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动科技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加强生态环保、节水、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四)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9.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六安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园区引进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相关资源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园区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创一室一中心重点实验室。指导高新区加强政策统筹,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高新区企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0.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应流集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其聚焦航空航天、核能核电、深海装备领域特殊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领域实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步伐,主动参与安徽省创新联合体建设,积极培育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加强市县(区)联动,稳定运行、适度扩容,着力发展市“一室一中心”(市实验室、市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

11.提升科技孵化能力加快孵化载体建设,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等创新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孵化平台。提高市场化运营能力,引导孵化器逐步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孵化服务体系。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2家。坚持“提质增效”,引导现有孵化平台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和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服务器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在孵企业招引力度,不断提升孵化效能。建立孵化平台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孵化平台年度绩效评价和复审工作。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六安赛区大赛,动员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参赛,以大赛促“双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五)集聚高端智力资源,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12.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持续推进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吸引集聚一批省内外科技人才团队在六安创办领办企业,推动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全年新增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2家。依托院士团队高端人才智力,提升现有院士工作站创新能级。探索建立六安籍院士交流联络机制,充分发挥院士在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落实省市新出台的人才政策,兑现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降低成本奖励政策,做好自然科研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汇聚培育一支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开展2022年省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强化省级科普基地认定,发挥科普基地在科学普及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13.引进海外高端技术人才。组织实施外国专家项目,鼓励支持骨干企业与海外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支持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建立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重点推动安徽应流集团等龙头企业和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深化与外国专家团队之间的国际技术合作,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实行外国人才签证全流程在线办理,认真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简化申报材料,优化申报流程。

(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14.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引导力度,帮助企业化解难题,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支持安徽工研院六安院根据国家、省部署安排对照工作方案要求,实施好承担的2改革事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15.健全完善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强化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诚信管理,加大科研诚信宣传、调查和惩戒工作力度。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入库、抽取、淘汰机制,提升科技项目评审水平。全面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要求,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16.推深做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领域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推动省、市、县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深化政务公开,有效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创新监管方式,逐步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加强依法行政,提高政务大厅窗口服务水平,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要求,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机关服务效能

17.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决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机关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历次全会精神,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民主(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等党内生活制度,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跟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1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走深走实。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强化对权力、资源、资金集中的重点岗位及人员的监督,健全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年”工作,严控发文、办会数量加强党员全方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经常性的开展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提高法治思维。加强与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沟通对接,全力支持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监督执纪工作。坚持惩防并举,准确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19.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持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实施细则,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问题,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坚决站稳群众立场,切实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扎实做好文明创建、统一战线、依法行政、社会综治、法治宣传、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双拥创建、政务公开、电子政务、机关保密、档案管理、老干部、关工委、工会等各项工作。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doc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